艾思奇故居管理所所长邵维波说,打造宣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沿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艾思奇纪念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由杨善洲同志任指挥长,杨光璧同志任副指挥长。2月10日至14日,县上召开大亮山开发代表大会。
1988年3月至1992年1月在大亮山工作,并任大亮山林场第一任场长,1997年至1998年在施甸县计经委任副主任,1999年6月至2005年4月任施甸县林业局局长,2015年4月退休。60年代初,杨善洲同志在施甸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曾徒步在大亮山走了近一个月,大亮山的荒凉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组:你们的居住条件经历了从窝棚、油毛毡房到砖木房的变迁,请您谈谈居住条件改善的具体情况。然而他还是去了,他的理想是要在这片广袤而荒凉的高原大山上,用他60岁以后的生命建造一个上万亩的绿色王国。在国家还没有出台枪支管理条例时,有一次遇到几个人到林场玩,还带去一支枪准备打猎,杨善洲同志见后告诫他们:我这里不准打麂子,也不许伤害任何野生动物。
那次黄炳生副省长专程到林场看望杨善洲同志,目睹他在雪松树下挂吊针,住房十分简陋的情景后,林场才建起了砖木结构房。采访对象:蒋从德,1955年3月生。西大沟从乌邑村东岳庙到老党校全长18公里,1965年正式动工,用了将近3年才完工,我参与了工程的测量任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是家里的老大,学石匠的手艺学得早,十四五岁就跟着去出任务了。采访对象:罗庆高,1948年生,云南施甸人。在西大沟引水隧道工程顺利完工的大会上,老书记代表地区奖励给我一个测量仪还有一卷钢尺,我保留至今。当时,杨善洲任县委书记,对水利工程相当重视,几乎每个星期都来两到三天。
他对细节十分重视,经常鼓励和指导我们当时到了季节老书记就组织我们大家研究要种哪些树种,并记录下来。
这个事情主要是老书记去协调。老书记在生活中是非常节俭的。采访组:开始上去种树,工人工钱是怎么支付的?段从章:每亩种植300株左右的,完成一亩给15块钱,要求打塘深40公分,宽40公分。我的具体工作是财务会计,我们还有一个出纳,我们在工作中是一个月一报账,当时不是电脑会计,我们是凭证会计,属于收付会计,我们做了账以后,一个月就来财政局报一次账。
您跟杨善洲同志在大亮山做植树造林工作20多年,请您谈谈在林场和老书记工作的情况。后来随物价涨,从20块涨到25块,最高到了30块。华山松是比较好的树种,我们先种了两万亩,杨善洲老书记总的计划分配出来后,就召集大伙共同讨论,然后让大伙认真负责地去检查,栽下去的树苗是什么情况。另外就是从大理进来了梨、桃、李子等果树。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老书记来搞这个林场,所有的人都佩服他,我们都是一鼓作气,以老书记为中心,齐心协力地去干。
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工程造林,技术员组织养苗,我们负责丈量。大雨也是这样,路滑也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做到晚上。
棚子矮,老书记也没有说些什么,我们真是佩服他的艰苦朴素,他那么大的年纪,还领导着我们大家一起干,对我们来说,老书记就是一个榜样,他对我们的思想进步指导很多。最后县里面来检查,包括林业局那些会计都上来检查,凭证都看了,没有出过丁点儿纰漏。额外收入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卖的一点柴,卖了后进入账户就属于其他收入,补上一点也调节一下。老书记是亲自带头下去的,泥滑路烂,每天都要到晚上才回来。采访组: 你是会计,当时资金主要从哪些渠道来?段从章: 当时我们的资金来源是县财政拿一部分,县林业局拿一部分。我们有13个人,工资当时是林业局发。
工作计划就是人工造林,人工造林是多方面的,还是比较齐全的,树种以华山松为主,沙松、凸杉、红豆杉这些也有一部分。老书记说了又说,钱的问题千万不能出差错,他说带着大家在这里造林,大家大多数都是老同志,不能出任何纰漏。
采访组:在您工作几十年当中,你们的财务有没有出过一点纰漏?段从章:任何纰漏都没有出过,财务这个事情我在老书记要求下是抓得紧的。老书记对我们也特别好,只要他一号召大伙不分工种,齐心协力地干。
我们是三四月份育苗,到七月,刚好满一百天,七月十五号以后是雨季,雨季一来大伙就全员出动植树,年年都是这样。比如承包的亩数,人员情况等和场里汇报,老书记带着我们亲自去现场核实,核实清楚无误后才拨预支款。
造林经费都是要来的,钱下来后,就将造林面积承包出去,由包工头根据自身实力来承包。当天,我们13个人在王家麻场落脚,找了一片平地,就开始找了些狮子草和松针建棚,老书记也和我们同住。主要是用于前期工人伙食投入。但是我们出凭证是书面的,每个月的凭证出好了还不报到财政之前,先报老书记看,支付是否合理。
还有一次他去哨所巡察,因为路特别滑,他把腿摔断了,去医治了很长时间,回来后拄着拐杖还是继续去干。每月,我们做我们的财务计划,他做他的工作计划,都是在枕头旁边完成。
老书记年纪大了,但他还是主动积极地把我们叫过来,大家分工合作,集中火力干。我虽然做财务工作,但老书记和我说有些工作还是必须下去深入了解调查,不下去了解调查是不行的。
开始种的时候没有经验就栽得密了,一塘就栽两株,一公尺一塘,太密了换成两公尺一塘。做财会工作没有办公桌,就在自己的枕头旁边办公。
采访对象:段从章,1950年10月生,大亮山林场职工。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的伙食团经费就紧张,当时和财政局说,从额外收入拨付给我们补助一点。有些时候他也让我跟他去保山,必要时还要写一些资料,或者是写一些报告。连续造林两三年,老书记带领我们也确实是比较辛苦,他本身年纪就大,但只要是他安排的任务,我们就积极去完成。
段从章:我是1988年3月4日到大亮山林场的。老书记说要和群众搞好关系,来往人员来找工作或者是路过,如果来我们的伙食团吃饭,都是不收钱的,这些不要计较,就是由我们的伙食团负责。
每天夜里,老书记都在微弱的灯光下记录下当天种植了多少棵树苗,挖了多少个树塘,完成了多少植树造林的面积。采 访 组:詹应泽 李晓梅 徐永标采访日期:2021年9月16日采访地点:段从章同志家中采访组:段从章同志,您好。
我就随老书记他们去丈量种树面积,开始的时候没有等高线,五十米的皮尺拉断了不少。到我退休后,靠近酒房旧城这边的,最粗的树已经有一尺四了,林相整齐的就是从现在的场部进去这一段,叫黄泥沟,7000多亩,这里原来是荒山,陡坡、摆田的地。